凌騰醫(yī)藥宣布開展卡妥索雙抗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臨床I/II期試驗

4月13日,凌騰醫(yī)藥宣布其在研抗體藥物——卡妥索雙抗(Catumaxomab)已獲得國家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頒發(fā)的藥物臨床試驗許可,開展一項用于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(Non-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, NMIBC)的I/II期臨床試驗(clinicaltrials.gov: NCT04799847),以觀察膀胱內灌注卡妥索雙抗對卡介苗(BCG)治療失敗或不耐受的NMIBC復發(fā)患者的安全性與有效性。這是凌騰醫(yī)藥第二項評估卡妥索雙抗的臨床試驗。2020年7月,凌騰醫(yī)藥獲得了伴腹膜轉移胃癌的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的許可,并已完成首位患者給藥。

 

“隨著臨床適應癥的拓展,卡妥索雙抗在膀胱癌的IND獲批對于凌騰醫(yī)藥而言是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,支持著我們在多種適應癥中繼續(xù)探索這種靶向療法的治療潛力。”凌騰醫(yī)藥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兼CEO李金澤博士表示,“NMIBC BCG失敗或不耐受的患者腫瘤復發(fā)率很高,并且一生都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干預治療,影響膀胱的功能。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醫(yī)療需求,我們希望這項試驗可以幫助我們?yōu)檫@類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選擇?!?/span>

 

近日,凌騰醫(yī)藥的合作伙伴Lindis Biotech在德國啟動了卡妥索雙抗用于同適應癥的I/II期臨床試驗(clinicaltrials.gov: NCT04819399),而且初步的試驗數(shù)據(jù)顯示出非常好的耐受性。

 

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高發(fā)癌癥。2020年,全球預計新增超過57萬例膀胱癌,5年內約有180萬人患有膀胱癌[1]。NMIBC是一種在膀胱內壁中發(fā)展的癌癥,約占所有膀胱癌中的75%[2]。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(TURBT)是目前NMIBC的標準療法,但是5年復發(fā)率高達70%。因此,患者往往需要多次進行外科手術。膀胱內灌注卡介苗通常是TURBT的輔助治療,但仍然有大量的患者在注射后出現(xiàn)復發(fā)和進展[3],而這類患者最終可能需要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術。

 

關于卡妥索雙抗


卡妥索雙抗于2009年獲得了歐洲藥品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惡性腹水,是全球第一個上市的T細胞銜接雙抗藥物??ㄍ姿麟p抗結合腫瘤相關性抗原EpCAM和T細胞的CD3,并通過Fc?R招募免疫附屬細胞,協(xié)同T細胞殺傷腫瘤細胞。同時,通過與特異性的Fc?受體結合,卡妥索雙抗可以誘導產生長久的腫瘤疫苗作用,這種疫苗功效在動物實驗中已得到驗證。

 

目前,卡妥索雙抗獲得了中國、中國臺灣以及韓國的臨床試驗許可,開展一項卡妥索雙抗用于治療晚期胃癌的國際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(NCT04222114)。

 

關于凌騰醫(yī)藥


凌騰醫(yī)藥是一家臨床階段、研發(fā)驅動的生物制藥公司,致力于開發(fā)創(chuàng)新型的T細胞銜接雙特異性抗體藥物,將惡性腫瘤轉化為可控制、可治愈的疾病。通過與Horst Lindhofer博士創(chuàng)立的Lindis Biotech合作,凌騰醫(yī)藥將在授權地區(qū)和國家進一步開發(fā)卡妥索雙抗的其它適應癥。此外,凌騰醫(yī)藥正在研發(fā)下一代雙特異性抗體技術平臺,以更合理的藥物設計、可開發(fā)性,更高的靈活性,達到個性化設計每個藥物分子的目的。目前凌騰醫(yī)藥的產品線覆蓋多種血液瘤和實體瘤。

 

參考資料
[1]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. Globocan 2020.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. Accessed January 7, 2021. https://gco.iarc.fr/
[2] Kamat AM, Hahn NM, Efstathiou JA, et al. (2016) Bladder cancer. Lancet 2016. 388: 2796-810. http://dx.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6)30512-8
[3] Kikuchi E, Hayakawa N, Futumoto K, Shigeta K, Matsumoto K. (2020) Bacillus Calmette–Guerin-unresponsive non-muscle-invasive bladder cancer: Its definition and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ie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. 27, 108-116. doi:10.1111/iju.14153